鞋柜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鞋柜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上海“棺材房”走红,堪比香港“罪恶之城”|揭秘真实上海蜗居_[news]

发布时间:2021-06-03 16:05:36 阅读: 来源:鞋柜厂家

它是一个方筒形的建筑。以中央的广场为圆心,250多家住户挨家挨户地环绕着它。

▲隆昌公寓旧照

有人说它像古罗马的斗兽场。

▲古罗马斗兽场

也有人把它比作香港的九龙城寨,那个脏乱差的“罪恶之城”。

▲香港九龙城寨

它曾因酷似周星驰电影《功夫》里的“猪笼城寨”而引来众多猎奇者,他们四处拍照,窥探居民的私生活。

▲电影《功夫》里的猪笼城寨

甚或有人说,来了这里,才能看到更真实的上海,更真实的“蜗居”。

▲隆昌公寓局部

但无论哪种类比,都不能真正将它归类。它不应被贴上任何标签,它有着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和去路。

▲隆昌公寓夜景

它就是隆昌公寓,位于上海杨浦区隆昌路362号。其所在的定海桥区域,是旧时的贫民窟,聚集着大量做苦工的苏北人,并且一度被老上海人称为“下只角”。

现在的隆昌路上,沿路是些水果摊、香烟铺、沙县小吃之类的小商店,隆昌公寓的入口就掩藏在这些小商店之间。如果你不留意,很难发现它的存在。

它的入口实在是太普通又矮小。

▲隆昌公寓入口

这和它最初的功能有关:为了防止囚犯越狱,只为这个建筑设置了一个入口,其大小仅能容一辆车进入。

大门上方没有“隆昌公寓”之类的标识,但是门上醒目地贴着“不要摄影,后果自负”;入口右侧的混凝土墙上,挂着“优秀历史建筑”的匾额。

▲隆昌公寓右侧匾额

诚如匾额上所写: 这栋大楼建于1930年,最初名为葛兰路巡捕房,由英国人设计。

1933年9月1日,隆昌路的巡捕房建成并投入使用。巡捕房整体呈“日”字形,由南北两个空间组成,它们有各自的出入口。

其中南部作为巡捕房办公空间,入口正对今隆昌路平凉路口,现为杨浦公安分局;

▲杨浦公安分局

北部为巡捕房宿舍,入口朝向隆昌路,它就是今天所谓的“隆昌公寓”。

▲隆昌公寓俯瞰图

两者紧紧相连,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态。这种差异,是从1943年开始的:1943年,巡捕房被国民政府接收,并把北面的巡捕房宿舍改为隆昌公寓,作为杨浦公安局的职工宿舍使用。

北面的公寓共有约1140 ㎡,最初共有114间房。每层楼的楼梯间分布着一男一女两个厕所,此外还有公共洗澡间、公共洗衣间、公共衣物烘干间,供应热水的锅炉房等。

沿着入口通道进去,首先见到的是个巨大的院子, 抬头望去,5层楼高的混凝土公寓的250个房间围绕环廊全都朝向这个广场。

这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让你感到眩晕:四周都是阳台,四处都是门窗,晒衣杆和晒的衣服密密麻麻地分布着。而楼上居民的一举一动,都能被轻易地窥见;与此同时,广场上有什么人、在做什么,也难逃楼上人的眼睛。

▲隆昌公寓生活场景漫画

它就像个绝妙的观演场:大院子是舞台,环廊是观众席,外来的游客看楼上的同时,也作为表演者,被他们观看。

巨大的广场上并不空旷:上面停放了各类车,其中自行车居多,有的自行车未上锁,有的已有锈蚀的痕迹;东墙边一角还有一排墨绿色邮箱,仔细数邮箱的个数,就会知道这里大概住了多少户。

▲墙根下的邮箱和自行车

住在一楼的居民,基本都占领了自家门前的空地,它们在上面搭起了晾衣架,在这三四见方的“领地”里晒衣服,或者种菜养花。

▲隆昌公寓广场一角

因此,局外人踏入这栋建筑会格外不安:即使走在广场上,也有种闯入别人房间里的错觉。

这栋大楼上楼的上下楼通道颇具特色,它们分为三类:“白扶梯”、电梯、“黑扶梯”。

▲“白扶梯”、电梯、“黑扶梯”

其中“白扶梯”有两座,分布在大楼西南与东北两侧中部,“白扶梯”是1.4米宽的双跑楼梯,因为宽阔敞亮被居民们称为“白扶梯”。

▲宽敞的“白楼梯”

电梯位于楼梯间中央,但是已经弃用多年,电梯在解放后还在使用,但后来因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”停用至今。

“黑扶梯”光线较差,位于公寓的两角,它虽然是公共通道,但早已被居民私自占领,在楼梯间和楼道拐角摆放了属于自己的家私。

▲堆放杂物的“黑楼梯”

去到楼上看到的场景,更让人匪夷所思。

那2.2米宽的,环绕每一层楼的走廊,窄的仅能容一人通过:人们在走廊上搭建小灶,修建洗漱池;

也有屋主在走廊上修建铁皮储物箱,把家里实在放不下的东西放进去,紧紧锁住;

还有人在自家房子外搭建“鸽子间”用来作为淋浴间,家里没有淋浴间的人,还会去借用邻居家搭建的淋浴间洗澡。

▲居民自己搭建的“鸽子间”

这些所有的举动,本质上还是他们应对自己狭小的居住空间的无奈之举。

▲即使再小的地方,居民也会养花

隆昌公寓每户的房子大多面积不到20平米,摆放床和餐桌之后,基本不剩什么空间,甚至他们的鞋子,都只能脱在门外,那本来是属于公共过道的地方。

一墙之隔,便是两家人的生活。他们太需要去走廊、楼道扩充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空间。

你很难想象,这样的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是住民引以为傲的“高级住宅”:

最早通煤气、有自来水、还有电梯。法院、公安局局长们都住这里,这里的大门还设有门警,进出都需要签字。

据现在的老人回忆,当时很多姑娘都以嫁进隆昌公寓为荣。

|那它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样的?

刚搬进去时,每两户人家共享二室一厅:里面两间9平米用作大人的卧室,外面的客厅白天具有客厅的功能,晚上,则成了两户共同的小孩睡觉的地方。

到了文革初期,孩子们渐渐长大,孩子们住在一起颇不方便。政府响应居民需求,将客厅平分,用砖墙隔开,两家共用的储藏室和厨房被拆除,一户房门变为两户。

自此以后,每家有了属于自己单独的两间房,虽然每间房间不足10平米。

后来在文革的“改造”中,公寓内的公共浴室被拆除;再后来,住房紧张,曾经的电梯间和马桶间都被改造成宿舍。

▲左:一户变两户;中:公用厨房 ; 右:电梯间改宿舍

渐渐地,这里的房间从114间宿舍变成了现在的250多家。

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隆昌路南边沿街的住户把有窗的墙体打掉,宿舍房间被改造成店面经营或出租,时至今日,隆昌公寓沿隆昌路上,还经营着许多小商铺。

▲建了许多小商铺的底楼

|隆昌公寓里现在都住着哪些人?

改革开放后,很多原始住户分配到了面积更大的新宿舍楼,他们将这里的房子卖掉或出租;也有未能分配到新宿舍的原始住户,她们在这里一住就是一辈子。

比如张阿婆,她已有八十多岁,在这里住了六十几年,她们一家三代都还在这里生活着:自从他的儿子有两个小孩后,她为了让儿子一家四口住得舒服些,将四楼的屋子让给孩子住,自己则窝在男厕所旁边的一间小屋里,没有浴室,没有厨房,夏天就在水龙头里接水擦擦身子。

▲大楼的公厕,还保持着原始形制

也有许多在这里长大的第二代青年们,他们有了能力就在外面买了房搬离了这里,偶尔经过这条路,会回忆自己在这里度过的童年时光。

越来越多在这附近工作或经商的人来这里买房或租房。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,新搬来的住户们逐渐占据走廊,改造成厨房、洗澡间。相关部门曾经尝试过拆除搭建空间,但住户对空间的需求如此强烈,监管部门也默许这样的搭建。

有的人离开,又有的人租进来,这里不到20平米的房子,虽然每个月大概2000元的租金(信息来源于隆昌公寓租客),但还是对一些上班族和务工者有着持久的吸引力。

|“优秀历史建筑”的身份,对它意味着什么?

这里的空间拥挤和逼仄,吸引着一些看客来看他们心中的上海式“蜗居”,他们把这里当作“活化石”;但久住这里的人,却曾盼望它早日被拆除,搬进更好的地方。

他们的盼望终究是落空了。2005年,隆昌公寓被标记为不可移动文物,不能被拆除,也不能被擅自改造。

2014年,隆昌公寓被大修过一次:外立面被粉刷、换了新的水路、电路,漏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、消防变成了自动化……

这些小修小补并没有让居民的问题得以真正解决: 房间仍旧拥挤、仍然没有洗澡的地方,仍然需要去公共厕所里上厕所,仍然需要把私生活摊开给别人看……

历史保护建筑,看起来固然光鲜,但居住于此的人,更紧迫的需求也许是,期盼更从容而宽松的生活空间。

信息来源: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《杨浦区地名志》,部分历史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,部分来源于编辑实拍,如有异议,请联系我们。文中信息采集于2018年7月6日。

贷款口子

借款平台

借钱